IHE第33届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

The 33rd China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Health Industry Expo 2025

2025年6月12-14日

广州•广交会展馆
&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2017年度CFDA新批准的植介入器械分出口额增幅创近五年新高 2017我国医药外贸交出靓丽答卷

时间: 2018-02-27

  

201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企业30强榜单

 

   (按出口金额排名)

 

  医药网2月27日讯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医药外贸形势发布会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发布了2017年我国医药外贸出口数据。“整体来看,2017年国际医药市场需求增加;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形成,中国制药在国际市场正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医药产品出口呈现量减价增态势,出口额稳步增长。”医保商会副会长孟冬平表示。

 

  中西药出口额实现双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成功扭转了上一年的下降局面,出口额同比增长9.44%,达到607.99亿美元,增幅为近五年最大。中、西药类出口额双增长。

 

  2017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36.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中药类产品出口重点市场业绩出现分化:对东盟、美国、欧盟市场出口保持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7%、9%、5%;对日本市场出口实现小幅增长;对韩国、我国香港地区等传统市场出口则下降,降幅分别为12.4%和9.8%。具体到细分子类,植物提取物市场逐渐活跃,出口下降趋势得以扭转,出口额为20.10亿美元,同比增长4.33%;中成药出口2.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3%;中药材及饮片出口还未走出负增长困境,出口额同比下降2.23%,其原因是东南亚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西药类产品出口业绩明显回升,出口额为35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其中,原料药出口额为29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1%。原料药对美国、欧盟、印度等主要市场的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23.8%、9.8%、13.5%。

 

   “优质药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和议价能力正在逐步提升。25个大宗原料药的出口平均价格上涨了11%,这是拉动原料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孟冬平解释说,受环保成本增加、上游货源短缺、原材料涨价等客观因素影响,原料药行业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原料药出口开始从“走量”向“保质”转变,出口价格不断上升,去年上半年原料药出口呈现量减价增态势,下半年出口量逐渐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西药制剂出口额达34.56亿美元,同比增长8.32%。我国制剂产品对欧盟和北美等规范市场出口呈强劲增长态势,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53.5%。创新型药企成为拉动我国制剂出口的主要力量,恒瑞医药、齐鲁制药等本土药企已经成功立足欧美市场并开始有所作为。“本土药企能在欧美等国际主流市场立足,不仅有利于我国制剂产品出口,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制药的发展动能。”孟冬平强调。

 

  参与国际合作呈现新亮点

 

  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国际化参与方式呈现出以下四大新特点:

 

  一是制剂加工贸易大幅增长。2017年,我国医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达104.31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制剂加工贸易大幅增长,增幅高达48.80%。“我国的加工贸易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很多国外客商选择用这种方式与中国药企合作,海外订单迅速增加。这也间接说明我国制剂生产在生产设备、质量管理、技术水平等软硬件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孟冬平说。

 

  海外订单的增加带给我国药企的不仅仅是利润的增长,“在为外企代工的过程中,我们深度了解了对方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为我们自身产品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打下了质量基础。”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学杰坦言。

 

  二是我国药企参与国际分工形式呈现多样化,医药服务贸易逐渐走出国门。随着医药产业链的延伸和行业细分,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SO(医药销售合同外包服务)等新兴业态在我国逐渐兴起。尤其是CRO,已经承担外企大量医药研发和临床试验项目,成为国际医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大,成为我国医药外贸中的一个新亮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派出中医临床医师约2000人,占外派医疗劳务人员总数的60%。有超过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等,年接诊量达到25万人次。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也带动了中药类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据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杜欣介绍,同仁堂已在海外布局140家药店、诊所及中医养生中心,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带动了中药产品销量的增长,实现了“以医带药”。

 

  三是海外并购成交金额屡创新高。2017年年初,三胞集团投入8.19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创下中国药企收购海外首个生物类原研药的纪录。同年7月,复星医药以10.91亿美元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Limited,中国药企海外并购投资额纪录再度被刷新。

 

  四是研发成果转化进入收获期,高附加值产品走出去加速。2017年,我国药企获得34个制剂产品美国简明新药申请(ANDA)文号,是上年度获批数量的1.7倍,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进军美国仿制药市场。此外,百济神州、恒瑞医药、誉衡药业、南京传奇等企业的6个产品,以授权许可的形式与海外研发巨头、跨国投行展开合作,交易总金额逾32亿美元。

 

  在贸易摩擦中走向成熟

 

  随着医药保健品出口规模扩大,我国药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多。据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口医药产品共遭遇15起贸易摩擦调查,数量比上年翻一番,且涉及知识产权类案件明显增加。

 

  具体来看,印度针对我国医药产品发起的贸易摩擦调查数量最多,包括5例反倾销调查和1例反规避调查;美国发起的调查多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名,包括4例知识产权侵权“337调查”和1例反垄断诉讼;欧盟、乌克兰也发起了多例反倾销调查。

 

   “遭遇调查的都是我国的传统和优势产品,主要为解热镇痛类产品、优势原料药和抗癌制剂。”孟冬平介绍说。在她看来,之所以针对我国医药产品的贸易摩擦增加,是因为中国医药产业强劲增长势头让竞争对手紧张。“在国际贸易中,当某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显著提升时,就会挤压同类产品的市场空间,从而招致贸易摩擦调查。我国医药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面临的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医保商会法律综合部副主任张蓓蓓将这种情况称为中国药企“出海”过程中遭遇的“成长的烦恼”——“产业变强了,才会有这样的困扰”。

 

  医保商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2017年,我国不仅有34个制剂产品获得了美国ANDA文号,还有恒瑞医药、亚盛医药的多个产品获得了美国临床研究批准(IND)。在代表全球制药行业发展未来的生物医药研发方面,我国拥有在研生物药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对于我国药企如何应对频发的贸易摩擦的问题,张蓓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律师团队的四体联动机制,帮助药企应对贸易摩擦,但关键是药企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变被动防卫为主动出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张蓓蓓看来,很多挑起贸易摩擦的外国药企并不志在打赢官司,而是试图争取一段时间,打乱中国药企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因此我国药企应正确看待贸易摩擦调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药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取得了两起专利诉讼案胜诉战果:6月,华海药业针对帕罗西汀胶囊原研药企的专利挑战胜诉;12月,绿叶制药在德国赢得了卡巴拉汀单日贴剂侵权诉讼案。